书香荷叶
2024-12-24 09:30:03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贺磊 | 作者:周优华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33166

从县城出发,翻过了黄巢山,进入井字境内,车辆在平坦整洁的油砂大道上穿行,不一会,人就置身于荷叶镇的青山绿水间了。时令正值秋末,秋高气爽,阳光和煦,车外的风景飞快地滑向脑后,加之车速的平稳,心情显得格外地轻松舒畅。

11月3日,双峰县作家协会组织“荷叶行”采风活动,参加的人员将近三十人,都是双峰县内的“笔杆子”。第一站当然是曾国藩故居富厚堂,走近这座乡间侯府,古风蔚然,“帅”字旗高高而立。曾国藩代表国家利益,领旨创建“湘军”,推崇扎硬寨、打呆仗的战略理念,却不是有勇无谋的浅薄之辈,而是一位十足的儒将。他一生著述颇丰,治学、治家、治军成就卓著,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军事家、思想家、政治家、书法家、文学家,在他的治家治学思想中,注重以耕读为本,以耕养读,以读促耕,这种思想影响着曾氏家族以至荷叶当地人们世世代代,最终辐射到全县、全省、全国,成为一种“耕读文化”现象。各家各户,读书成风,又不忘不弃耕作耕种,耕作耕种是读书的物质保障和基础,读书则是个人和家庭发展的途径。这种模式,无疑是中国式家庭,尤其是农村家庭的最佳模式。不但过去有用,现在有用,将来仍然有用,也很好地吻合了“先求生存、再图发展”的现代主义思想观念,是曾国藩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伟人毛泽东也曾赞叹:愚于近人,独服曾文正。这种思想,已成为荷叶镇的一个亮点和一张文化名片,走进荷叶,到处是文化的氛围,到处是文化的光芒......

有史为证,“革命母亲”葛健豪,一个旧时代的山村女性,就有一种“书犹药也,善读之可以医愚”的读书求学的强烈愿望,她不顾年老体弱,以五十二岁之身领着儿子蔡和森、女儿蔡畅和年幼的外孙远赴法国求学,以自己的刺绣之艺催生出中国革命之火的播种者。她的儿子蔡和森是第一个提出“中国共产党”全称的人,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赏,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,女儿蔡畅是新中国第一任妇联主席。这与母亲葛健豪的执学理念是分不开的,葛健豪与曾国藩虽不属同时代人,但两家相距并不远,可谓邻居,不能说与曾国藩的耕读思想没有关联。

还有女权斗士唐群英,自幼好学,冲破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的封建桎梏,赴外求学,学成归来,创办女校,提倡男女平等。这种思想观念在当时社会是十分前卫的,敢于提出就已经难能可贵,而唐群英为争取女权敢于斗争,善于斗争,是革除这种陋习的真正的革命者,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。

中午时分,作协采风团受到荷叶王氏家族的盛情邀请,前往参加王氏家族祠堂开祠庆典。进得祠来,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,祠堂内设书画室、图书阅览室、资料档案室、国学讲堂等。祠堂文化,荷叶人的又一文化特色,它既是宗族文化的汇聚,又是宗族财富的累积。只有国富民强,才会兴建祠堂,这是人们精神信仰的需要,是对国家、对祖宗心存感恩的外化体现。因为国家强大,人们安居乐业才有了余钱剩米;因为祖宗的艰辛延续,才有了当下自我享受生活的幸福和美好,能不心生感恩吗?有首歌唱得好,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,有家才有国,有国才有家,二者相辅相成。

王氏族人凭着自己的财力,搞此盛大庆典,光开席就达一百多桌,各方代表团应邀参加,品尝着带有荷叶风味的各种美食,人人脸上洋溢着喜悦、满足的笑容,我不禁感叹:任何个运、家运,都拗不过国运,由此反正,只有在强大安定的国度里,才能有这样的盛况啊,无需在战火的硝烟里疲于奔命,也无需在贫困的饥饿中艰难求生,进而,我为自己生为华厦子民而心生庆幸,幸福之感油然而生。

有了这样的心境,吃起来十分卖力,毫不含糊,一道白萝卜炖羊肉,我吃了一块二块三四块,块块入胃又入心,并由此吃出了荷叶美食文化的要旨:不油腻、去异味、留本鲜。

荷叶是个好地方,山好水好人更好,耕读之风、文化之气渗透到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擦亮文化名片,促进旅游发展,而更主要的,是借此地方红色文化和曾国藩学术思想来指导人生,发展家庭,强大祖国,这才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做法,才是荷叶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。愚以为,荷叶人民做到了。地方的就是全国的,民族的就是世界的,我们有理由相信,“荷叶文化”必将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旅游看点!

责编:贺磊

来源:双峰县融媒体中心

  下载APP